导读:在工业4.0浪潮下,无数传统制造企业面临转型阵痛。本文通过解析一个典型的合作案例,展现我们如何通过生产ERP系统与物联网IoT平台,助力一家本土机械加工企业突破管理瓶颈,实现降本增效与精益生产。
在长三角地区,一家有着近二十年历史的机械加工企业(我们暂且称其为“精工制造”)正面临着“成长的烦恼”。尽管订单量持续增长,但利润率却不升反降。车间里机器轰鸣,一派繁忙,但管理上的诸多问题却如同无形的枷锁,制约着企业的发展:
信息流“断”在纸上:生产计划、物料库存、工序进度分别记录在不同的纸质单据和Excel表格中,形成一个个“信息孤岛”。
生产过程“黑箱”操作:管理层无法实时了解订单在哪个工序、完成了多少,延期交付成为常态,客户满意度不断下降。
库存成本“隐形”浪费:原材料、半成品库存数据不准,常为应急而超额采购,导致资金占用严重。
设备管理“救火”模式:关键数控机床的维护全靠老师傅经验,突发性停机频发,严重影响生产节拍。
破局:数字引擎,双轨并行
面对这些盘根错节的问题,我司项目团队深入调研后,没有采取“头痛医头”的局部整改,而是制定了一套 “核心系统驱动,数据透明先行” 的整体解决方案。
打造神经中枢:一体化生产ERP系统
我们首先帮助企业打通了从销售、采购、仓库到生产、财务的全业务流程,在统一的ERP平台上运行。
系统上线后,实现了物料需求计划的自动运算,采购与生产计划的协同效率提升了超过50%。通过条码化管理,库存准确率大幅提升至98%以上,库存周转率显著改善。
安装感知神经:智能物联网平台
我们为车间内的核心设备加装了数据采集模块,让机器“开口说话”。
通过车间大屏,管理者可以实时洞察每一台设备的状态(运行、停机、待料)和设备综合效率(OEE)。系统还能基于运行时长与参数,进行预测性维护报警,将非计划停机时间降低了70%。
成效:效率与效益的双重飞跃
数字化转型为“精工制造”带来了看得见的变化:
管理可视化:管理者在办公室就能对生产进度、设备状态、库存情况了如指掌,决策从“凭经验”变为“靠数据”。
运营高效化:订单准交率从不足80%提升至96%,生产排产效率倍增,车间整体生产效率提升了约20%。
成本最优化:通过精准的物料控制和计划性维护,显着降低了库存资金占用和设备维修成本。
结语
这个案例是中国广大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。它证明,数字化转型并非遥不可及,关键在于找到一条贴合自身实际、能解决核心痛点的务实路径。我们致力于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道路上最可靠的合作伙伴,用成熟的技术与丰富的行业知识,赋能传统产业焕发新生。
探索适合您的数字化转型方案?欢迎联系我们,获取专业咨询。
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